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工业转型亟待破旧立新

发布日期:2016-03-29 10:02:36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商务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八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针对工业转型发展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过剩产能等问题,提出六点要求,以加大金融对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支持力度,推动工业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从《意见》不难发现,工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离不开的关键词是“破旧立新”。其中,“破旧”是指通过兼并重组、破产清算,实现市场出清,破解传统产业中的过剩落后产能瓶颈,“立新”则是指加大金融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等发展“新动力(310328,基金吧)”的支持力度,推动金融业全方位服务“中国制造2025”。

    首先,关于“破旧”,《意见》提出对传统产业的信贷支持要坚持区别对待、有扶有控的原则。

    实际上,作为五大任务之首,去产能可谓是2016年的关键一战。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先是在“4万亿元”刺激计划下扩需求。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红利转化为全球再平衡的压力,房地产红利转化为去库存的硬仗,经济增速下行趋势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去产能已成为必须。2016年,产能过剩行业不仅要求增量投资放缓,还必须消化一定的存量。

    《意见》对此态度鲜明,强调“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未取得合法手续的新增产能建设项目,一律不得给予授信”,以限制增量;而“对长期亏损、失去清偿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僵尸企业",或环保、安全生产不达标且整改无望的企业及落后产能,坚决压缩退出相关贷款”,来推进优胜劣汰,化解存量,从而避免“僵尸企业”、过剩产能过度占用信贷资源,甚至将风险扩展至银行业金融机构,这也表明了中央以壮士断腕之势整治落后过剩产能的决心。

    当然,破旧需要铁腕,却并非不管不顾。必须意识到的是,落后产能行业固然各有各的问题和困难,但是不少企业仍可通过转型升级实现提质增效。因此,在“去产能”的过程中,一味地补贴不可取,贸然“断血”更要避免。为此,此次文件明确了去产能不搞“一刀切”。文件强调“对钢铁、有色、建材、船舶、煤炭等行业中产品有竞争力、有市场、有效益的优质企业继续给予信贷支持,帮助有前景的企业渡过难关”。

    其次,则是强调金融支持“立新”。众所周知,高新技术企业、重大技术装备、工业强基工程是促进工业企业利用技术创新、提质增效的重要推动力,但它们往往属于项目周期长、前期无回报且耗资高、后期研发成果不确定性强、投资风险大的项目。而银行传统信贷文化往往属于低风险容忍度、低收益防御型,为控制不良指标,银行等金融机构多关注历史和当期现金流,对周期长、回报滞后项目的介入时间一般在项目成熟期。因此,在研发初始阶段,嗷嗷待哺的项目筹措资金难度较大。

    鉴于此,《意见》延续了此前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强调需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上述工程和项目等的信贷支持,特别是中长期信贷投入支持,即希望让金融机构更多地从“锦上添花”到“雪中送炭”,真正支持新动能的培育和发展,凸显国家对高端制造和智能制造的重视和决心。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工业转型升级赖以生存的新技术,本次“新”还落在整体经济动力结构调整的新动力上。《意见》特别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当降低新能源汽车、二手车的贷款首付比例,合理扩大汽车消费信贷,支持新能源汽车生产、消费及相关产业发展。此举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提升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支持,另一方面也贯彻了绿色发展理念,引导消费向新能源、再利用型产品倾斜。

    而且,支持工业转型升级的同时,金融支持工业发展的模式也在求新。正如1月22日李克强总理在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曾提出的,要构建一个多层次、多渠道的经济、金融支持体系。

    例如,政府加码财政支持,利用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对地方化解过剩产能中的人员分流安置给予奖补;银行业金融机构也需进一步完善不良资产处置机制,做好呆账核销和抵债资产处置,完善不良资产批量转让政策等。

    此外,随着我国金融业体系不断完善和成熟,多层次资本市场也将成为工业企业通过创新驱动升级所需资金的重要补充。借助不良贷款债转股、发行优先股等方式,对创投、保险、证券、担保等机构主体的金融资源进行全方位融合,可实现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之间的灵活转化,更可打通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连接点,吸引更多金融资本支持工业提质增效,为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更宽广、更通畅的融资渠道。

    实际上,“破旧立新”不仅是2016年工业转型升级的政策重点,也是“十三五”期间经济转型的要义。为平稳应对新常态下的挑战,只有抓紧发展新动力,才能为旧动能赢得调整转型的空间和时间;也只有旧动能敢于革新且实现提质增效,中国经济才有可能进入高质高效增长的新常态。


关闭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