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政策法规
政策法规

安徽省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推进方案

发布日期:2017-05-03 11:13:30

关于印发《安徽省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推进方案(2017-2020年)》的通知

皖经信产业〔2017〕100号

各市、直管县经济和信息化委、发展改革委:

为贯彻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工程院关于印发<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的通知》(工信部联产业〔2016〕231号)、《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皖政〔2015〕106号)和《安徽省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促进制造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推动我省工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发展改革委研究制定了《安徽省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推进方案(2017-2020年)》。现将该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7年4月14日

安徽省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推进方案(2017-2020年)

为贯彻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工程院关于印发<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的通知》(工信部联产业〔2016〕231号)、《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皖政〔2015〕106号)和《安徽省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促进制造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推动我省工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特制订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

深刻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制造强国战略的新要求和全球科技革命的新机遇,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制造强省建设决策部署,以深化制造与服务协同发展为主线,以推进服务型制造专项试点示范为抓手,推动制造业由加工组装为主向“制造+服务”转型,从单纯出售产品向出售“产品+服务”转变。大力发展创新设计、总集成总承包、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外包等业务,全面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安徽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迈进。

二、主要目标

“十三五”末,基本形成与制造强省建设进程相适应的服务型制造能力,实现制造和服务的协同发展与深度融合,带动制造业价值链整体提升。

——在发展环境层面,制造企业对服务化转型的认知和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支撑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网络逐步完善。

——在发展格局层面,制造企业专业化分工不断深化,制造与服务协同能力不断增强,基本形成制造与服务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发展新格局。

——在发展绩效层面,培育一批综合实力强、行业影响大的省级服务型制造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和重点平台。重点企业服务收入占企业总收入比例显著提升。

到2020年,全省50%以上的工业企业开展服务型制造,骨干企业中服务化投入和服务化收入占比提升15%以上;全省完成“5131”示范任务,即:培育50家以上服务化收入占比高、行业影响力大的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支持100项以上服务水平高、带动作用好的服务型制造示范项目;搭建30个以上功能完备、运转高效的服务型制造公共服务平台;新认定100家以上省级工业设计中心。

三、重点任务

(一)加快制造业创新设计发展。鼓励大型制造企业与高等院校、设计机构加强合作,开展基于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新产品的设计应用研究,提高工业设计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围绕重点产业布局和特色产业发展,创建一批工业设计特色产业基地,推动工业设计产业集聚发展,加速提升工业设计服务块状经济能力。鼓励有条件的研究院、科技园、孵化器、创业基地等积极发展创新设计服务体系,建设开放共享、专业高效,聚合行业交流、设计研发、检验检测、标准制定、知识产权服务等功能的创新设计公共平台,为中小微企业设计创新提供服务支撑。推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家用电器、轻纺家居等行业性创新设计中心建设,组织实施重点产品设计创新试点示范项目,深化创新设计对重点产业的服务支撑。鼓励制造企业利用外部创新资源,探索发展众包设计、用户参与设计、云设计、网络协同设计等新型设计模式,推动设计创新向高端、综合设计转变。继续加大省级、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的培育、创建,鼓励、引导制造业企业加大对工业设计的投入,切实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设计能力。

(二)推广个性化定制服务。鼓励企业利用互联网采集、对接用户个性化需求,开展基于个性化产品的设计、生产、服务和商业模式创新。支持服饰、家居等行业企业建立在线设计、客服体验、电子商务平台,形成动态感知、实时响应消费需求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模式。鼓励汽车、装备等行业企业建立专业的设计平台并面向社会服务,推动重点产品数据库开放共享,提升高端产品和装备模块化设计、柔性化制造、定制化服务能力。支持建设3D打印等共性服务平台的线上线下展示中心,引导中小企业在线提供快速原型、模具开发和产品定制等服务,培育“互联网+”新型个人工作室等小批量个性化定制模式。

(三)发展总集成总承包服务。鼓励具有技术优势和系统集成能力的制造企业、信息技术企业及有相应资质的设计院,创新经营模式和营销模式,集中整合技术、资源优势,提升在咨询设计、系统集成、项目承接等方面的系统解决能力,根据用户需求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开展设施建设、检验检测、供应链管理、节能环保、专业维修、在线运维等某一领域的总集成总承包服务。重点支持制造企业由设备制造商向系统解决方案服务提供商转变,创新服务融资模式,加强风险防控能力,实施“制造+服务”的交钥匙工程。

(四)发展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鼓励制造企业延伸服务链条,从主要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服务”转变。支持汽车、工程机械、专用设备、数字医疗、智能电网等制造企业整合产业链上下游生产与服务资源,提升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维护管理、产品再制造及回收处置能力,实施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支持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研发基于大数据的装备故障预测和剩余寿命分析技术,提升产品监控和维护水平。鼓励有条件的制造企业集成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D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供应链管理系统(SCM)等,建设运行监测中心、不间断应答中心等服务体系,通过设备跟踪系统或网络服务平台进行远程监测与数据采集,开展故障诊断、远程维修、趋势预测等在线支持服务,提供计量检测、协调管理、资源管理、数据管理等增值服务。

(五)优化供应链管理。在工程机械、专用设备、汽车、家电家居、轻工纺织等行业打造一批供应链管理创新示范企业,以企业业务单元为基础,以市场客户需求为纽带,以订单信息流为中心,实施以“服务零距离、资金零占用、质量零缺陷”为目标的流程再造工程。支持冶金、建材、化工等行业大型制造企业整合内部物流资源,优化生产管理流程,成立专门的供应链管理部门或与第三方企业开展外包合作,实施集中采购、供应商管理库存(VMI)、精益供应链等,推动供应链各环节有机融合,提升供应链一体化水平和竞争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大型制造企业加快发展供应链业务流程外包,面向制造业高效提供信息咨询、订单管理、物料配送、仓储库存等服务。

(六)发展网络化协同制造。实施网络化协同制造示范工程,面向全省重点产业打造一批网络化协同制造示范企业。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建设网络化制造系统,持续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通过与配套企业之间进行信息系统对接,实现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产品销售等各环节基于互联网的企业间协同,提升上下游产业链的工作效率和协同制造能力。支持工业云服务平台建设,增强产业链商务协同能力;积极推进众包设计、网络协同研发、基于工业云的供应链管理等新技术、新模式在生产中的应用。鼓励中小企业采购使用工业云服务,承接专业制造业务,外包非核心业务,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

(七)支持服务外包发展。鼓励大型制造企业将生产流程中非核心但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环节剥离并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服务外包企业,为行业提供专业化、社会化生产性服务。重点支持原材料、电子设备、仪器仪表、电气机械、专用设备等行业制造企业,立足行业特点或产品功能,为其他单位(个人)开展信息技术、研发设计、能源管理、检测与认证等专业化服务,提升服务收入在企业销售收入中的比重。引导中小企业改变 “小而全”的经营模式,将不具有比较优势的薄弱服务环节进行外包,向社会释放服务需求。

(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重点支持钢铁、有色、建材、石化、电力等行业通过合同能源管理实施节能改造。鼓励节能设备、通用设备制造企业由设备制造商向综合节能服务提供商转变,加大节能技术和产品研发力度,创新合同能源管理融资模式,加强项目风险防控能力,提升综合节能服务水平。强化节能产品评价与检测,开展合同能源管理试点示范,依托行业组织,支持高耗能企业与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对接合作,开展节能培训和节能诊断,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九)引导发展融资租赁服务。鼓励核心技术优、综合实力强的大型制造业企业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成立企业财务公司或金融公司,进入设备租赁和融资租赁业,围绕企业产品销售发展特色业务。重点支持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交通工具、电气机械、医疗设备等制造企业与金融租赁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加强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积极开展设备融资租赁服务,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鼓励制造业企业和工程建设企业积极探索在重大工程建设中引入设备融资租赁模式进行工程建设。鼓励融资租赁公司发挥融资便利、期限灵活等优势,提供适合中小微企业特点的产品和服务。

(十)培育智能服务新能力。加快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及“众创、众包、众筹、众扶”等服务平台的运用,积极构建智能服务数字生态,促进分享经济推广普及。鼓励企业开展基于工业大数据的产品和服务创新,为用户提供协同管理、资源管理、数据挖掘等信息技术服务,拓展产品增值空间。支持电子终端、家电、家居等企业研发制造智能产品,为个人提供环境监测、医疗健康、生活服务、在线教育等高端服务。鼓励制造企业发展工业电子商务、线上线下(O2O)等新模式,建立在线采购、产品销售和综合服务平台。持续推进企业云平台建设,培育提升中小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开展研发、管理和生产控制的能力。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在安徽省推进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领导下,加大服务型制造统筹力度,密切部门分工协作,加强宣传推广,动态跟踪产业发展态势,及时协调解决各类问题。各市、直管县经济和信息化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配套政策,抓好工作落实。加大对服务型制造的支持力度,鼓励已有服务型制造企业通过兼并等方式做大做强。

(二)加大资金扶持。充分利用推进制造强省建设若干政策措施,重点支持服务型制造试点示范和工业设计中心建设。融合政府投资基金、组合投资和市场化投资等多种模式,探索组建服务型制造投资基金,构建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长效投融资体系。积极争取国家和金融机构对服务型制造的资金支持。

(三)加强示范引领。整合社会组织、研究机构、制造企业等多方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型制造宣传推广活动,加强服务型制造的特色化推进。分年度在全省发布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示范项目、示范平台,推动企业服务化模式创新,探索服务化新业态、新模式、新领域,创新 “制造+服务”、“产品+服务”多种经营模式。

(四)开展分类指导。组织专家、专业服务机构深入产业园区和重点企业开展巡访、咨询、诊断等服务,实施分类指导。

优先推进石化、工程机械、汽车、船舶、专用设备、医疗器械等行业企业发展在线支持、金融服务、总集成总承包和核心技术服务等模式,鼓励企业实施在线检测维护、开展设备融资租赁、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优先推进服饰家纺、消费电子、智能家电、绿色家居等企业推广大规模定制、电商服务和品牌服务,推动产品生产个性化、销售便捷化、品牌价值效益化。

优先推进石化、冶金、建材等企业实施供应链整合管理、总集成总承包服务,推动行业龙头企业与上下游客户建设协作管理系统,实现物料协同、订货业务协同和财务结算协同。

(五)加强智力支持。通过建立服务型制造专家库,形成全省服务型制造政策咨询、行业诊断、人才培训的智囊团,为推进全省服务型制造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通过采取专家培训、案例教学、现场观摩、互动交流多种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人才培训,提升全省服务型制造意识和水平。支持有关科研单位、高校与企业建立服务型制造研究工作站、实训基地等,多层次建设服务型制造人才队伍。

(六)夯实工作基础。探索建立服务型制造统计方法、监测体系,逐步形成年度统计信息发布机制。建立健全并动态管理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和重点项目库,加强入库项目的进度跟踪、绩效反馈和归纳提炼。强化对全省服务型制造发展的关键环节、重点方向、存在问题的深度研究,把握服务型制造发展趋势,有效指导全省服务型制造的推进工作。从经验、模式、财务成果等多个角度全面评价服务型制造效果,积极探索示范企业、示范项目、示范平台考核评价体系,通过考核总结经验,推广先进模式。


关闭
顶部